跟AI学金融-第一课: 金融世界观的基石

FinanceStock

首先,我必须给你建立一个金融世界观的基石:

在金融投资领域,不存在任何“必赚”的买卖。

任何告诉你“必赚”、“稳赚”、“无风险高收益”的人,你都要立刻拉响警报。他们要么是夸大了事实,要么是故意隐藏了风险。


为什么理财博主们敢说“美股必赚”?

他们这么说,通常是基于一个特定的事实,但他们**简化(甚至扭曲)**了这个事实。

他们口中的“买美股”,很可能不是指让你去买某一个公司的股票(比如只买A公司或B公司),而是指购买**“美国大盘指数”,最常见的就是“标普500指数”(S&P 500)**。

用一个比喻来解释什么是“指数”:

  • 买个股(比如只买苹果公司):就像你在养鸡场只买了一只鸡。这只鸡未来是下金蛋,还是生病死掉,你完全赌在这只鸡身上了。风险非常集中。

  • 买指数(比如标普500):标普500就像一个**“菜篮子”**,里面自动帮你装好了美国最大的500家公司的股票(比如苹果、微软、谷歌、亚马逊等)。你买一份标普500指数基金,就等于同时成为了这500家公司的“微型股东”。

这个“菜篮子”有一个特点:它会自动“新陈代谢”。如果某家公司不行了,就会被踢出篮子;如果有新的公司做大了(比如当年的特斯拉),就会被加进篮子。

博主们说“必赚”的底气,来源于历史数据

如果你把时间拉得足够长(比如过去50年),标普500指数虽然中间经历了很多次暴跌(比如2000年互联网泡沫、2008年金融危机、2020年疫情),但它长期趋势是“波动性上涨”的

简单说,就是“长期来看,美国经济和这500家顶尖公司的总体价值是在增长的”。

所以,博主们真正的意思(或者说,他们想表达的观点)是:“如果你在过去几十年的任何时间点买入标普500指数,并且你拿得住(比如持有10年或20年),那么你最后赚钱的概率非常非常高。


既然概率这么高,为什么这么多人不去买呢?

你问到了最核心的问题!答案也正是你猜想的那样,但又不止于此。

1. 最大的敌人:人性的恐惧(你猜的“长期持有”)

你说的“需要长期持有5年甚至10年”,听起来很简单,但这是反人性的

  • “长期持有”意味着什么? 意味着你要眼睁睁地看着它暴跌而面不改色。

  • 举个例子: 2008年金融危机时,标普500指数在一年内几乎暴跌了50%

  • 设身处地想一下: 你投了10万块钱,几个月后变成了5万块。电视、手机里全是“金融海啸”、“世界末日”的新闻。这时候,那些“长期持有必赚”的信念还管用吗?

  • 现实是: 大多数人会在极度恐惧中,在最低点选择“割肉”卖出,发誓再也不碰股票了。

所以,大家不去买的第一个原因,不是因为“必赚”是假的,而是因为这条路上的波动太吓人,绝大多数人“拿不住”。他们在中途就被吓跑了。

2. 实际的门槛:“想买但麻烦”

对于美国以外的投资者(比如我们),买美股并不是像在手机上买菜那么简单:

  • 开户门槛: 你需要开一个海外证券账户(比如美股券商)。

  • 资金门槛: 你需要把本国货币(比如人民币)换成美元,这涉及到每年的换汇额度和资金出境的流程。

  • 税务门槛: 赚了钱,分了红,还要考虑给美国政府交税的问题(虽然有税务协定,但流程很复杂)。

3. 汇率风险:“赚了指数,亏了汇率”

你投资的是美元资产。假设你买了美股,一年涨了10%,你很高兴。但是,如果这一年里,美元兑人民币贬值了10%,那么当你把赚到的美元换回人民币时,你会发现自己“白忙活了”。

4. “过去不等于未来”

这是所有投资的“免责声明”。博主们拿的都是“历史数据”说事。

虽然美国在过去100年是全球最强的经济体,但谁能100%保证它未来50年还会是这样呢?投资永远是对“未来”下注,而未来是未知的。


👨‍🏫 总结一下今天的第一课

  1. 没有“必赚”:金融世界里,收益永远和风险相伴。高收益(或高概率)背后,一定隐藏着高风险(比如短期暴跌)或高难度(比如需要极强的耐心)。

  2. “美股必赚”的真相:它是一种夸张的说法,指的是“长期(10年以上)”持有“美国大盘指数(如标普500)”,在“历史上看”赚钱的概率很高。

  3. 为什么不都去买

    • 拿不住(人性恐惧,无法承受50%的暴跌)。

    • 买不了(开户、换汇、税务等门槛)。

    • 有风险(汇率风险和“未来不确定”的风险)。